太原為海綿城市建立專項《條例》 破解城市內澇、水資源管理
太原為海綿城市建立專項《條例》 破解城市內澇、水資源管理
在海綿城市建設方面,太原市已經出了專項規劃《太原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(2016-2020年)》,海綿城市的總體格局是城市的山、水、林、田、湖與城市建設空間組合,規劃區的海綿城市建設形成“三山環繞,一水中分,東西水系護古都;四廊兩楔分隔,九塊五斑鑲嵌,田綠相簇擁龍城”的格局。
海綿設施主要包括:排澇通道、調蓄水體、濱河緩沖帶、濱河濕地、公園綠地、人工濕地、集中式下沉綠地等。
在專項規劃中,到2020年,太原市將提升城市雨水集蓄利用能力,使凈化雨水與深度處理的再生水成為市政用水的良好補充。雨水資源化利用率(雨水利用量占降雨量的比例)達到5%,污水再生利用率達到25%。
2019年6月27日,太原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聽取并審議《太原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條例(草案)》(以下簡稱《條例(草案)》),這意味著,太原市將為海綿城市建設管理立法,通過海綿城市的規劃建設為城市“內澇”和水資源利用破題。
為什么需要《條例(草案)》來改善城市生態環境
太原市三面環山,山水格局完整,生態基地明確。但東西兩山采煤對植被破壞嚴重,地下水資源受到侵害。同時隨著城市建設快速的發展,改變了城市建設區域的下墊面性質,形成的硬化地面使得雨水很快通過地表徑流或地下排水管排走,雨水很少補充地下水;
甚至很少被城市中的綠地、景觀水體等自然生態系統利用,在雨季頻發包括城市排水通廊阻塞,易造成“大內澇”及局部立體橋下穿或排水管網堵塞造成“小內澇”。此外,眾多河渠水系因水環境污染等原因,也引起了城市水生態系統惡化。
據介紹,通過降低建設用地的硬化比例,建設透水道路,提高徑流總量控制率,讓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,下雨時蓄水、滲水、凈水,需要時將蓄存的水“釋放”并加以利用。這樣不僅可以解決當前城市內澇災害、雨水徑流污染、水資源短缺、熱島效應等突出問題,還能修復城市水生態、改善人居環境。